大行自行车怎么读,一字定生死原文?
一字定生死,宽严之间,万众齐喑,文字的悲
黄裳先生原名容鼎昌,高级记者的身份使得黄裳先生对人对事有不同于世俗的看法,著作等身的黄裳先生其一最大特点便是敢于说真话。敢于说真话,写真文的知识学者注定要比同时代人更加敏锐与易受伤害。幸尔,黄裳先生以其九十三岁高龄告诉读者,善有善报,只要方法得当,说真话做真人还是最令人敬佩的。
黄裳先生的《笔祸史谈丛》选取小文十八篇,篇篇读来直白易懂,平凡之中见真知,这些文章再现了黄裳先生的著作良苦用心,能让普通百姓说真话,做真事,不遭受迫害,也就实现民主自由了,也就反而能够真正国泰民安了。
封建朝代的当权者统治者一切行为无不以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为目的,清朝的文字狱到雍正朝以后最为猛烈,苛政之下民间噤若寒蝉,一批批无辜的民众失去宝贵的生命。在雍正朝的笔祸代表《大义觉迷录》将拥有绝对权力的雍正的政治魄力,敏感,精细,勤奋,残忍,伪作,权谋,通过一部禁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字定生死,宽严之间,万众齐喑,所体现的无非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错杀掠取他人的性命在当权者眼里无非是为了媚上的手段。司马迁的外孙、丞相杨敞之子杨恽的文字狱,宋时苏大才子的乌台诗案,《南山集》案、《坚磨生诗钞》案、吕留良案等,黑暗的人性沦丧。龚定庵的诗:“国家治定功成日,文士关门养气时。”预示了大行文字狱的清朝,必将走向末路。
笔端之祸毕是人性最真实最黑暗的反映,为了有功邀赏,保全自身,荣华富贵,仕途坦荡,他人生命死不足惜,整个社会弥漫着这样恐怖的气氛。
黄裳先生以洞察的睿智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文化的禁锢、文明的阻碍、荒谬离奇、野蛮著成此书《笔祸史谈丛》,这本书的写就,提醒着广大读者,人性不向善,社会不民主,这些封建遗留的糟粕和痼疾会死灰复燃,带来文明的浩劫——这不是有识之士希望看到的场景。
在《笔祸史谈丛》后记中,黄裳先生写到:“……从往事中发现它的踪迹,难道真的是历史循环,轮回不爽吗?恐怕还是没有找到病根、汲取教训。这本《笔祸史谈丛》如能提醒人多少记起往事,并从中得到启示,引起思索,有助于挖掉痼疾,那就值得高兴与庆幸的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教化之力,正确的文明火种只有在善于运用的文明大师手中才能传播久远,“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场景能换成“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怡人闲适。
什么是慈悲?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丽霞(头条号 王丽霞):
王丽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懋德工作服务中心项目及行政管理组组长。慈悲,来自于佛教术语,是“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因为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所以,外在就没有所谓的敌对,内在也没有所谓的怨恨。这里还有一则美丽的故事。
传说释迦成道之时,天魔来扰乱,带来了魔兵魔将,刀枪利剑。魔以嗔心来,佛陀就用慈悲心来化解,就如同“以柔克刚”也。结果所有恶魔射来的毒箭,在佛陀慈悲心的感染下,化为美丽的花朵纷纷落下。
所以,“慈悲”二字的境界需是达到佛陀那样的境界才可成的吧!想要做到它,是要先成佛才可以达到的吧!
若要给予众生快乐,是不是自己得首先快乐起来?如果自己尚在痛苦之中,你如何才能给予他人快乐? 若要慈爱众生,是不是自己可以首先视周围的所有人是平等的?如果自己尚且在划分三六九等,如何才能做到慈爱? 若要同感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可以独立担当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尚且不能感受自己的痛苦,又如何才能承担他人的痛苦? 若要拔除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出离了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的事情尚且有种种不顺遂,又如何才能帮助他人离开痛苦?
所以,如果您已具有佛的成就,慈悲就是自然的结果,慈悲不是学来的,慈悲是一种因大成就而呈现的结果;如果您尚未具有佛的成就,最大的慈悲就是不要去帮助他人,专注于自己的修行,给予他人自救的机会,否则很有可能是害人害己。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妇专委组织专人成立了,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详询请发私信。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公元1457年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度登上皇位,这种再度登基的情况别说是在明朝,就是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其父亲朱瞻基是明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将前朝的弊端给大多清理干净。
可以说此时登基的朱祁镇只要不做什么越轨的举动,根据朱瞻基的政策走,完全可以落得一个明君的称号。
但朱祁镇不愧是朱祁镇,就算前面有朱瞻基给打下的那么好的基础,还是差一点把明朝给玩没了。
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带领军队入侵明朝的边境,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想有所成绩的皇帝,朱祁镇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朱祁镇先是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随后便带上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出发了。
如果御驾亲征的朱祁镇不听从太监王振的话,或许还真有可能打败也先,毕竟当时明军战斗力也是比较强的。
但朱祁镇就是愿意屡次听从宦官王振的话,在来到大同之后朱祁镇便想撤军了,但由于王振的建议,朱祁镇临时变更撤退路线,先去王振的老家蔚州。
蔚州的位置也是比较尴尬,非常临近大同,而当时瓦剌军已经无限逼近于大同,但朱祁镇和王振自然是选择性的忽略这些。
结果就是这一来一回让瓦剌追了上来,并在土木堡对明军形成围攻之势,最终朱祁镇带的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就是朱祁镇本人都被瓦剌俘虏。
北京守卫战瓦剌在俘虏了朱祁镇之后便有了统一天下的决心,于是直接率领大军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城,此时城内都是老弱病残。
此时大臣于谦力挽狂澜,先是拒绝其他人迁都的要求,随后请求孙太后立朱祁镇异母弟朱祁钰为帝。
在种种作为之下便开始了赫赫有名的北京保卫战,此战是明朝的生死存亡之战。
最终在于谦的正确领导下,再加上瓦剌的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瓦剌只好撤军返回,明朝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朱祁钰在做皇帝这一块确实要比哥哥朱祁镇好太多了,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开始慢慢恢复因为土木堡之变造成的损失。
但毕竟明英宗还在世,所以群臣就想把明英宗给接回来,但此事遭到朱祁钰的强烈反对。
最后还是大臣于谦出面,明确的告知朱祁镇回来之后并不会让朱祁钰退位,朱祁钰这才答应接回朱祁镇的请求。
事后虽然朱祁镇被朱祁钰封为太上皇,但手中一点实权都没有,并且为了限制朱祁镇,朱祁钰还特意将朱祁镇囚禁在南宫当中不与其他人见面。
虽说朱祁钰这样做确实可以有效的防止朱祁镇有什么不轨的想法,但是千算万算没算到最终问题出在了自己身上。
夺门之变朱祁钰登基之后确实将明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在继承人上面却出现了问题,就是自己没有子嗣可以继承。
原本朱祁钰登基的时候朱见深依旧是太子,后来朱祁钰为了私心便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除,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
但是奈何朱见济命不好,还没有等到朱祁钰退位那一天便撒手人寰,这个打击对朱祁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每日过于劳累也或许是因为儿子早逝造成的影响太大,景泰帝朱祁钰病倒了,而且还是一病不起的那种。
由于朱祁钰没有子嗣,所以在继承人这块大臣们的意见就非常不统一,这时候谁站对了队,那么日后便肯定会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石亨便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发现朱祁钰病重之后便拉拢太监曹吉祥准备帮助朱祁镇再度登基。
在一众人的联合之下再加上孙太后的支持,正月十六晚上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便出发了。
在众人的协助下朱祁镇算是终于逃离了南宫这个苦海,随后便来到了朝臣上早朝时的奉天门。
当大臣们上早朝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坐在上面的皇帝从朱祁钰变成了朱祁镇,朝臣只好跪拜行礼。
在得知朱祁镇强行发动政变登基后,原本正在收拾衣服准备上朝的朱祁钰连说三句好字,随后便没有了下文算是默认了朱祁镇的行为。
朱祁钰何出此言?物归原主
当时朱祁镇就算不发动夺门之变,这皇位都依旧有可能是他池中之物。
原因无他,还是上文中所说的一点,朱祁钰已经没有子嗣可以继承这个皇位,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祁镇就是最佳选择。
事实就是在夺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众臣还商议劝告朱祁钰重立朱祁镇为帝,毕竟朱瞻基一脉就他们两个人选,而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过于年幼。
虽说当时朝臣还没有向朱祁钰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祁镇就已经夺位了,但在之前肯定有所察觉。
所以说朱祁钰对朱祁镇会再度登基肯定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当时的继承人也就那么些个。
朱祁钰的内心很有可能就是那种物归原主的释怀,毕竟如果不是朱祁镇的话,恐怕自己一辈子都只是一个王爷,如今物归原主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心怀愧疚
在将朱祁镇接回之后朱祁钰为了防止朱祁镇有夺位之心,对朱祁镇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最典型的就是将朱祁镇的全部权力给剥夺,随后将他囚禁在南宫当中,这一囚禁就是八年。
为了防止朱祁镇从里面跑出来,在将朱祁镇送进南宫之后便命人封死了南宫的大门,这也是为何朱祁镇的政变称之为夺门之变的原因。
在平常物品上朱祁钰对朱祁镇也是少之又少,有时候甚至需要朱祁镇的皇后通过绣字来换取一些必要物品。
这些朱祁镇看在眼里,朱祁钰内心也是清楚,所以内心也是对朱祁镇充满了愧疚,但为了自己的皇位不得不这样做。
在得知朱祁镇登基之后朱祁钰那三声好也算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怀愧疚,当时的不作为也算是对朱祁镇的一种弥补吧。
不过虽说朱祁镇是正统,但在做皇帝上,朱祁钰确实要比朱祁镇要好很多,在位虽说只有八年,但是成绩斐然,值得一说的是朱祁镇登基之后几乎又将朱祁钰这八年累积的家底给败尽了。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历史上金屋藏娇的陈阿娇?
汉武帝刘彻还是一个4岁的顽童时,一日,姑妈馆陶长公主刘嫖笑着问他:“彻儿,你要不要娶老婆?” 刘彻高兴地说:“想要。 ”
长公主挨个将周围上百个宫女指过去,问刘彻:“有没有中意的人啊? ”刘彻小脑袋摇个不停。
长公主最后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姑母将阿娇嫁给你做老婆,好不好?”
刘彻立马笑着说:“如果阿娇做我老婆,我一定盖座黄金屋子给她住。”
以上的故事就“金屋藏娇”的由来!
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汉景帝的胞姐长公主刘嫖,早上从卧室走出,脸上却布满了阴霾。她因前日使人向栗姬示意,欲将女儿阿娇许配太子荣,反遭拒绝,心中恨恨不己,正想找人叙话,散散胸中闷气,忽想起景帝宠爱的王美人来。
这王美人平日见人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只因心中暗怀着一颗夺取皇后宝座的心思,故十分注意宫中的人际关系。她口甜似蜜,颇有心术,事事都要和栗姬争宠斗胜,使得栗姬防不胜防。
王美人看到长公主经常出入宫闱,与景帝乃同胞姐弟,素来亲昵,就对长公主格外献媚,特别巴结。有事无事,一见长公主便要走上前客套几句,以示尊崇,博得了长公主的欢心。
长公主闲坐宫中,生了一会儿闷气,便命侍从准备好斩车,携带幼女阿娇,登上车向未央宫驰去。进宫后,她不让人通报,便径直朝后宫王美人的居处绮兰殿走去。
沿途之上,只见未央宫内新近凿池为湖,堆石为山,进天下奇花异草,植于苑囿之中。
龙首山麓不仅宫殿鳞次栉比,拔地而起,巍峨壮丽,而且按地势构筑种种亭台楼榭,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散落其间。向苍池那边望去,更是碧波万顷,黄旄点点,画舫无数。周遭浓荫夹岸,细柳生烟,黄鹂鸣啭之声,不绝于耳,真是风光幽雅,景色宜人。
长公主和儿女观赏了一会儿宫中风景,渐渐消散了胸中闷气,遂同侍从人等逶迤向绮兰殿而来。这一群人,早被绮兰殿宫女看见,急忙入殿向王美人禀告:
“启禀娘娘,皇姑进宫来访!”
“啊!皇姑大驾光临,赶快摆队出迎!”王美人听说皇姑来访,不觉又惊又喜,满面生辉。
王美人手携胶东王刘彻,急忙走出殿门,后边跟随了一群花团锦簇般的宫娥彩女,一个个喜形于色,直向从沧池那边远远走来的长公主一行人迎去。
“姐姐大驾光临,妹妹迎接来迟,多有得罪!”王美人走近长公主,一边用手将她搀扶住,一边说客套话。
“哪里.哪里?我不过闲来宫中散散心.未及向妹妹通报,唐突而至,多有不恭。”
“姐姐说那里话来,我整天盼姐姐还盼不来呢。何言唐突二字。”王美人说罢,转向胶东王刘彻道:
“还不向姑妈问安!”
“姑妈,安好!姐姐安好!”刘彻自幼机警过人,向长公主请了安后,见她身旁站着一位花枝招展的美丽姑娘,便知这是大自己几岁的姑表姐陈阿娇,就高兴地向她也问了好。
“好!好!真是一位聪颖过人的王子。阿娇,还不快向舅娘、弟弟问好!”
“是!”
阿娇被母亲说得满面通红,两颊艳若桃李,忙向王美人和刘彻行了礼。高兴得王美人心花怒放,一把将阿娇搂在自己怀里,在她的面颊上吻了再吻,说:“还是我这阿娇女儿懂事,乖乖,真疼煞人也!”
说罢,王美人将长公主与阿娇接进绮兰殿中。遂在回廊之上,摆出山珍海味,鲜果佳酿,一面观赏景色,一面叙谈家常。
长公主向王美人说到与栗姬议婚事,只气得耸眉张目,面色铁青,语中忿恨之声不绝。王美人听言,正中下怀,一面假意劝解,一面满面陪着笑,奉承地说道:“姐姐乃宽宏大量之人,也不必为此事与她怄气,仔细保养自己身子要紧!”
“我欲将阿娇许配太子,乃是看在了当今皇上份上,你道我赏识她们母子?谁不知道她平日心地偏狭,又会狐媚主上,还有什么本事?总有一日,我要让她知道我的厉害。”
“可惜呀可惜,可惜我儿无福,只怕他想娶这位佳妇,还高攀不上呢!”王美人一手抚摸着阿娇的面颊,一面无限惋惜地说。
“你既有这个意思,我就将阿娇许配彻儿如何?”长公主听出王美人话中之意,连忙反问一句。
“哎,妹妹虽有这般好意,怎奈阿娇乃金枝玉叶之体,怎能下嫁我儿?可惜他非太子,他如是立储之王,我怎不想高攀姐姐呢?”
王美人说罢长吁短叹,话中句句谦言,不配高攀,无非是用语反激长公主,想要让她说出自己想听到的话来。
“哈哈,妹妹,你这就见外了,你我姑舅之亲,何言高攀?况且,废立常情,祸福难料。那栗氏以为自己儿子立储,将来必定为皇太后。那知还有我在,只怕她将来儿子不仅立储不成,就是连她自己的皇后梦,也难以做成!”
王美人见长公主把话说得十分明白,忙接口道:“立储是国家大典,应该一成不变,请姐姐千万不可多心!"
“哼!她既这样不识抬举,我也无暇多顾了!”长公主听言愈加激起胸中妒火,乃愤然说道。
王美人当下心中暗暗欢喜,与长公主议定了儿女的婚约,长公主这才辞别出宫。
这天晚上,汉景帝又来绮兰殿安歇。王美人乘间向景帝说起长公主欲将女儿许配刘彻的美意,不料景帝因刘彻年纪尚幼,与阿娇又相差数岁,一时未肯遽允。王美人即将此情转告长公主,又不免洒落了几滴俩惶泪水。
第二天,长公主用过早饭后,索性带同女儿阿娇,又入未央宫来。一进绮兰殿,王美人看见阿娇,如同落水之人,遇到救命稻草一般,双手将她紧紧抱在怀中,看着她那粉红的小脸,自己不觉泪水盈眶,抽抽噎噎说不出话来,只是“心肝儿”连声叫个不住。
长公主也顺手将胶东王刘彻携住,拥抱怀中,用手抚摩了一下他的头顶,带笑戏言问道:
“我儿可愿娶妇吗?”
长公主挨个将周围上百个宫女指过去,问刘彻:“有没有中意的人啊? ”
刘彻小脑袋摇个不停。将手指噙在口里,只对着阿娇嬉笑,不发一言。
阿娇也对着刘彻嬉笑,把手中采摘的一枝小花,向刘彻手中递去。惹得长公主与王美人一齐开怀畅笑。长公主握住刘彻的小手,向宫女一一指出,笑问道:
“把她作你新妇,可否合意?”
胶东王刘彻,只是嬉笑,摇首不答,如此者三,都是摇首。待指向阿娇时,刘彻独笑语道:
“若得阿娇为妇,当置金屋藏之。甚好!甚好!”说着两个小手高兴地拍了起来,惹得周围宫人也忍俊不禁,一齐大笑。
长公主遂将此言,笑诉景帝,并随即提出将阿娇许配刘彻,景帝也龙颜大喜。他将刘彻叫到当面询问,刘彻乃将金屋藏娇的话复述一遍,自认不讳。
景帝暗想:他小小年纪,独喜阿娇,想必这门姻缘乃天作之合,不若就此应允,一来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二来也叫姐姐长公主满意。于是,景帝认定婚约,各无异言。
自此以后,长公主与王美人,便做了儿女亲家,两人暗中联合,对付栗姬。一个借与景帝谊属同胞,在景帝前日谮栗姬之短;一个借在后宫夜夜专宠,格外献媚,遂使栗姬夺后奢望终成泡影!
后来,刘彻即皇帝位后,阿娇被立为皇后,擅宠贵凡十余年。
谁知后来宫中又进来了一位卫子夫,渐得武帝恩宠。阿娇遂被从金屋中逐出,贬入长门宫。
卫子夫入宫以后,武帝对她宠爱日深,而对陈皇后的感情则逐渐淡薄起来。
陈皇后因此醋兴大发,心中嫉妒卫子夫,暗暗祈求神明大发慈悲,保佑自己早生一位太子,将来好接替皇上,安坐大汉龙廷。
光阴荏苒,一个月,两个月,半年,飞速地过去了。无奈自己的腹形却毫无变化,陈皇后失望至极,几次寻死未遂。
数月后,卫子夫却生下一子。喜迅传来,汉武帝心花怒放,乐不可支,更加宠爱卫子夫了。而陈皇后这时对卫妃的嫉妒,一变而为切齿的愤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她想起平日自己擅宠骄贵,谁不畏惧?便立即指使女巫大施邪术,定要将卫子夫母子一并蛊死。
一天,武帝方罢朝,忽见一侍从踉踉跄跄进来禀道:
“陈皇后令女巫用巫术诅咒,将木人埋入地下,欲害死卫妃母子!”
“真是岂有此理!”汉武帝脸都气黄了,当即下令道:
“速将有关罪犯缉拿归案!”
“遵旨!”
众侍从不敢怠慢,忙传令在后宫挨门搜查,捉得罪犯数人,互相牵连,直至三百余人,一并斩首示众。
武帝余怒未消,又下诏道:
“皇后失德,惑于巫祝,不可仰承天命,收回印玺,退居长门宫。”
长门宫,是汉武帝一座离宫,在长安城东,年久失修,早已无人居住,很是阴暗潮湿。
陈皇后本是金枝玉叶,进宫十余年,享尽了荣华富贵,位至极尊。今日入了长门宫,要吃粗劣的饭食,穿破旧的衣服,每日还受宫人监视。今昔相比,她怎能不满腔悲愁。
一日,她突然想起了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心想:何不让他用生花妙笔,写出自己的悲苦,异日得呈御览,或可使圣上回心转意。
这司马相如字长卿,乃蜀郡人氏。年轻时,出游京洛齐楚,曾在梁孝王门下作客卿,写了《子虚赋》,名闻海内。
陈皇后等她手下一个亲信宫人入宫来时,便探问道:
“你可知道司马相如吗?”
“司马相如乃当今才子,他以琴传情,惹得绝代佳人弃家与之私奔。当今天下,谁人不晓。但不知皇后问他作甚?”
“吾现被圣上冷落,在此度日如年。久闻司马相如擅长辞赋,欲请他代拟一文,或可打动圣心。不知你可肯助我否?”
“一切由奴婢安排,皇后但请放心好了!”
“那就有劳你了!”
这个宫人匆匆离开长门宫,找到皇后身边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令其前往蜀郡。
一天,司马相如正在酒店里与朋友谈天说地,忽然从堂外来了一位宫使打扮的人,司马相如忙上前招呼。那位来客把他打量了好一阵才问道:
“你是长卿先生吗?”
“是,有何见教?”
“我有要事相告!”
司马相如将他引入内室,以礼相见。相如妻卓文君也跟着走了进来。
来客从怀里取出一信,递与相如,同时又把背上沉甸甸的包袱放下,置于几案之上。他吁了一口气,说:“蜀郡不小,找到先生真不容易哟!”
相如一边看信,一边暗暗发笑。看完后,又把信递与文君,文君看后笑问道:
“你看如何是好?”
司马相如尚未答话,饮茶的宫使忙站起来指着搁在几案上的包袱说道:
“长卿先生.陈皇后久慕大名,今暂送先生黄金千两,望先生笑纳。并请代拟一赋。如能打动圣心,使皇后重返长乐宫,当别有重谢!”
“承蒙皇后如此器重,我怎敢不效犬马之劳。不过将来能否奏效,我实在不敢所言。
没等司马相如把话讲完,文君便凑近他的耳朵悄声说道:
“若把你当年在我家弹琴的本领再施展一番,那就断无不成之理!”
司马相如听后,笑得前仰后合。宫使却不知他俩说些什么,只好应和着干笑了一阵。
司马相如略加沉思,向宫使说道:
“请你明天早晨来取辞章好了!”
“好,一言为定。”
宫使辞别而去。
当晚,店内酒客散后,司马相如回到卧室里,文君给他挑亮了灯。他伏在几案上,稍一思索,便笔走龙蛇,即刻写成一篇词赋,交与文君品评。
卓文君看完,连声赞道:
“读了此赋,连我也怜惜起陈皇后来!久闻皇上好赋,读了你这杰作,绝不会无动于衷。不过,你还没有拟题目哩!”
“就烦夫人命题吧!”
“陈皇后现居何处?”
“长门宫。”
“那就叫《长门赋》,你看如何?”
“妙哉!妙哉!”司马相如不禁拍手叫绝。
次日清晨,宫使高高兴兴地拿着司马相如的杰作返回长安去了。
《长门赋》辗送送到了汉武帝手中。
这天,武帝独自在寝宫打开《长门赋》,只见开头写道: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武帝一边读,一边想起了他当太子时与陈皇后卿卿我我,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他仿佛同时看见了陈皇后在长门宫中形容枯槁、愁绪满怀的情景。随之,怜悯、恻隐之心不禁油然从心头升起。
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武帝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他继续读下去: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廷廷若有之。”“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读完全篇,武帝已是泪流满面,生恐被身边宫人发觉,便悄悄拭千了眼泪。他霍地站起身来,毫不迟疑地直向长门宫走去。
武帝到了长门宫,隔着大门望进去,只见陈皇后面色憔悴得像腊人一样,昔日的音容笑貌已成了过眼烟云,不禁又后悔自己来到这里。但他急于问清《长门赋》出自何人之手,便走近宫去。
陈皇后见圣上光临,不禁大喜,慌忙迎上去,跪在一旁,低头不语。
“《长门赋》是何人所作?”武帝冷冷地问道。
“司马相如。”陈皇后赶紧满脸陪笑地走至武帝身旁,以实言相告,手上还捏着一把冷汗。
“是不是写《子虚赋》的那个司马相如?”武帝扫了陈皇后一眼又问。
“就是他。”陈皇后笑道。
“我正想召他入都呢!”武帝喜形于色,自言自语道。
陈皇后见皇上只是问司马相如,而无一言提及自己,心中早就凉了半截,情知复幸无望了,只是后悔白花了千两黄金。
陈皇后自进《长门赋》后,虽终未复幸,但武帝却感念夫妻一场,嘱令宫监按时供给衣食费用,颇为裕如。陈皇后也只得安之若素,自叹命薄。
后数年,陈皇后一病不起,死后葬于霸陵朗官亭东。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来说,阿娇是宫廷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但归根结底她是死在自己的个性之下,煊赫的身世造就了她骄横的性格,成就了她皇后之尊,也毁掉了她青春年华。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关于【大行自行车怎么读】和【一字定生死原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