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汽车制造业务更进一步,郭台铭有点兴奋。
10月18日,鸿海科技日,72岁的郭台铭作为神秘嘉宾,亲自驾驶一辆红色Model B出席发布会。下车后,他略带兴奋地介绍了这辆车,称之为“最好的生日礼物”。
与去年的发布会相比,今年富士康亮相的汽车产品数量并没有增加。跨界SUV Model B全地形电动皮卡Model V量产版model C三款车型,再加上2021科技日亮相的Model E(定位为续航里程750km的豪华轿车,计划2023年上市)和Model T(一款电动大巴,已正式交付高雄客运,续航里程300km),富士康共亮相五款车型,涵盖SUV轿车大巴皮卡市场。
与一年前相比,富士康的造车心情似乎更加迫切。——富士康希望复制其在组装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业务扩展到汽车领域,目标是从底盘开始为客户代工组装其电动汽车。
鸿海董事长刘洋伟再次强调,富士康不卖自主品牌汽车。他们的初衷不会改变,就是委托汽车行业的设计制造服务公司,希望鸿海有一天能帮特斯拉造车。
“在宣布2020年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后,很多人质疑富士康能不能造车。现在,富士康一年推出三款,很多人都在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是我们的运营速度。”刘阳伟说。
2019年6月,郭台铭退休,刘洋伟接替郭台铭成为鸿海新任董事长。不过,目前富士康的造车业务并没有受到交接的太大影响。两年内五款新车亮相,富士康似乎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用速度造车。
根据规划,鸿海将在2025年实现全球电动车市场份额5%的目标,年出货量50万~ 75万台,并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为全球10%的电动车提供零配件或服务。
随后几年,这句话不时被用来嘲讽“代工皇帝”富士康。
事实上,富士康造车的野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05年,鸿海通过收购中国台湾省四大汽车线束制造商之一的安泰电气,开始涉足汽车零部件业务。2010年,鸿海拿下特斯拉订单,成为特斯拉中控触摸屏面板连接器和盖子的供应商。2013年,富士康进入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的供应链。第二年,富士康与BAIC合作,共同投资研发;d制造新一代动力电池及其系统,获取电池技术。
在随后的布局中,除了与传统车企合作,鸿海开始通过投资的方式与有潜力的互联网车企建立合作。
如2016年通过子公司弘准向滴滴出行投资1.199亿美元,收购滴滴出行0.355%的股份;2017年通过子公司富泰华向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收购对方约1.19%的股权;2018年,与阿里IDG资本共同领投Xpeng Motors轮融资。
接下来的两年,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动作越发频繁。
“更软”的富士康
除了广泛布局,富士康也在不断升级更新汽车代工模式。关键是MIH平台。
用刘阳伟的话来说:“我们唯一的软肋就是不太懂车。这个弱点可以通过平台解决。”
MIH开放电动车平台软件负责人韦礼安曾表示,传统汽车行业有三个痛点:第一是硬件的定义,汽车只要落地就会贬值;第二,复杂的结构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困难;最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新厂商很难参与和发展。他表示,希望外界能在MIH看到一个“更柔软的鸿海”。
然而,对于车企来说,MIH平台到底有多大吸引力,业内人士众说纷纭。支持的观点是,在这个平台中,所有成员都可以分享自己打造电动汽车的经验,方便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观点是,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宇龙并没有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纳智捷甚至多次传出退市的消息。双方共同打造的MIH平台很难让车企提升信心。而且MIH平台的话语权在富士康手里,车企不会冒险。
另外,富士康并不是目前唯一一家开放电动平台的公司。特斯拉之前开放了所有专利,比亚迪开放了E平台,大众也开放了MEB平台。不擅长造车的富士康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车企的响应也是未知数。
但从相关动作和科技日的态度来看,富士康对汽车代工业务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刘杨伟强调,富士康和特斯拉不是竞争对手,他希望有一天能帮助特斯拉造车。
目前鸿海的汽车代工业务占比很小。“由于鸿海在全球ICT产品市场占有40%-45%的市场份额,我希望它在电动汽车领域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刘阳伟说。
新版地图
在过去的两年里,尽管已经退休,郭台铭仍然亲自站在电动汽车的讲台上。鸿海集团一年内收购投资合作了十余个电动汽车项目。布局范围和投资领域从整车电池到自动驾驶,汽车业务不断按下油门按钮。
电动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让富士康看到了减少对苹果依赖提升技术的机会。
在2018年的鸿海股东大会上,郭台铭仍感叹未来五年是鸿海的关键转型期。三年后的2021年,富士康提出了更实际的赚钱目标: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的营收将占其制造营收的5%,营收目标为300亿美元,其中40%的零配件将由鸿海集团自己制造。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鸿海来自汽车行业的营收不到总营业额的0.2%。要实现汽车营收的快速提升,鸿海的压力可见一斑。
富士康在汽车制造和汽车代工两个领域做到消费电子代工领域的地位并不容易。
从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大型车企找富士康制造汽车的可能性非常小,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选择自建工厂,会影响富士康的造车业务。另外,造车的技术迭代也很快。比如生产线可能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如果规模不行,富士康就不敢冒险建新厂了。“以后很可能会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不过,富士康虽然缺乏造车领域的积累,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
比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鸿海采用eCMMS,涵盖了从机械零件部件模具整机到设计生产组装物流的所有服务。随着eCMMS模式的成功复制,富士康深圳工厂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最短的3C供应链。这些能力在汽车领域也可以借鉴。
在科技日上,刘洋伟进一步解释道,“无论是电动车PC手机等。鸿海的优势是垂直整合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目前行业内很少有公司同时具备这些能力。”
自2007年加入鸿海担任董事长特别助理以来,刘洋伟在执掌鸿海半导体业务,成为“五虎”之一后,一度被称为鸿海“最亮的明星”。但也有公开报道称,鸿海内部有人质疑刘洋伟没有“战功”,难以服众。因此,汽车业务不仅仅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