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国家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的时候,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屹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增强历史意识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建设精神文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了全面深刻根本性变革,极大提高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党国家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面貌焕然一新。
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体现为文明复兴;人类文明的新形式必须包括文化的新创造。“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和谐的现代化”,这一思考了几千年汲取了历史教训的重要结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协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展示,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导向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不可能自然实现。在生产力不断解放的同时,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消极思想的冲击,低级趣味的污染,价值观的冲突,合理性的质疑,道德的否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绝不是高不可攀的。关键在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刻认识和主动选择。
3354这源于五千年来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我们正在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力长期落后,经济长期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信仰混乱,思想颓废,道德沦丧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意味着人们既要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也要享受良好的精神生活。我们追求的社会全面进步,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因此,必须同时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增强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实力。
曾经,错过了工业革命机遇的中国,从所谓的“天国”沦落为被外国列强宰割的“鱼肉”,引起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苦苦反思,对民族文化社会伦理乃至语言文字的深刻检讨。“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使中国人极其渴望在物质领域赶上世界。然而与此同时,精神领域的“警钟”也响起。在一些西方国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日益暴露出以资本为中心扩张物质主义的弊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generate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惊人活力,但也意识到“打开窗户,阳光和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容易出现信仰动摇精神空虚价值观迷失等问题。既要团结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警惕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一时经济发展和伴随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道德沦丧精神污染,这是我们党的重要经验。
3354这源于对百年一变的竞争大趋势的深刻洞察。
自上世纪末以来,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和重工业成为其最大的出口产业,这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推动文化外联的典型案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可以让全世界享受到中国制造的物质成果,但长期以来,我们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的数量却配不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有国外学者警告说,国际竞争已经从“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竞争”和“文化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国家的胜败都将由文化领域决定。尤其是百年变局与百年疫情的叠加,对社会治理生产组织利益分配政治结构创新方向乃至意识形态理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样一个被学者称为“文化热战”的时代,价值观文化等软实力的展示与经济发展中硬实力的提升同等重要。中国应该也必须成为文化和价值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
把握“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把物质精神和精神变成物质,这是辩证的观点。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指出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能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门槛。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方式是最初的原因,但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活方式起作用”,并阐述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负面作用,它可以为物质文明提供支持和动力,甚至影响其发展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就是把这一重要原则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中的生动例证。用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成为我们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反复考试的重要法宝。
与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抗。
锚定发展目标是基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也是在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银行估计,全球可能有1亿人因疫情重返极端贫困。然而,中国在抗击疫情和贫困的同时,实现了奇迹般的跨越,这是基于强大物质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又一次自信搏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个又一个人的坚持,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中国,正在走向“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目标。
消除贫困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疫情蔓延使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雪上加霜。在这种背景下理解中国在抗疫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提高。这才是走现代化道路,做各种“附加试题”的正确做法。
必须看到,仅靠经济增长不足以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精神纽带的维系,没有文化认同的凝聚,没有正能量的鼓励,很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犹豫观望畏难怠惰的“躺平”心态,甚至“吃肉骂娘”的消极心理。可以说,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就会毁灭,甚至社会也会变质。从现实来看,现代经济风险高,人们痴迷于物质的丰富。一旦危机来临,他们没有强大的精神和信念聚集在一起克服困难,后果难以想象。
风长的时候就要注意了。物质满足越多,就越需要向善的精神力量来巩固成果,进而推动物质创造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我们必须思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新的世界形势国情党情新的内外复杂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新的目标任务下,把协调发展的实践放到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夯实物质基础。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搞建设搞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围绕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环节,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和精准施策;要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积极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人不能没有精神,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大国的崛起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精神上坚定地站起来,才能战胜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才能在历史洪流中站稳脚跟。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诚信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同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国人民深厚的精神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
它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方位转型,其中必然包含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各自历史文化视角下的不同价值观和模式选择。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塑造,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号召力。物质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成为人类现代化史上的独特篇章,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加积极的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